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从银行职员到公益“大管家”:他把16年青春写成了潍坊的温暖注脚

2025-08-05 12:49:34 作者: 来源:互联网

前言:五一假期与十几年老友金志小聚,茶盏轻碰间,他谈及公益路上的点滴故事,眼里闪着泪光,讲述着那些困境中的坚守、收获的温暖回应,分享到深情处热泪如潮水般涌来,深受触动的我,趁着假期余韵,执笔记下这些故事,只为让更多人看见了解这份纯粹而坚定的公益情怀!

  在山东潍坊,有这样一位80后,他的名字叫王金志,从农村走出,却用16年的执着,将公益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成为这座城市温暖的代言人。他的故事,如一首质朴的民谣,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深沉的爱与力量。

从农村小伙到公益先锋:初心如磐的逐梦之路

  王金志出生于诸城的农村,大学期间在学生会的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爱心与责任的种子。大学毕业后2008年,他进入潍坊交通银行工作,迈出了人生新的一步。

  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奥运会两件大事深刻地影响了王金志。那时刚参加工作、收入微薄的他,看到一些高收入群体在面对灾难时的冷漠和不积极参与捐款帮扶的情况,内心深受触动。王金志在下班时间积极联系动员身边的朋友对汶川地震的同胞进行捐款;他在心底暗暗发誓,等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为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做更多的事情。这个誓言,如同星火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燃起。

  2010年,已经在银行工作且有了一定积蓄的王金志,开始了他的公益之旅。那时的他,带领着15名员工,力所能及地购买物资,前往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儿们,这一善举,开启了他长达16年公益长跑的第一步。那时的王金志还单身,还算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能够投入到公益活动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这并没有成为他投身公益的阻碍,反而让他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他带着家人一起参与公益活动,起初,家人对他花费时间财力和精力做公益有些怨言,毕竟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家庭和工作。面对家人的质疑,王金志耐心地沟通,他经常说:“做公益、献爱心,让困境中的人得到帮扶就是我的信仰,是我人生中想做的有意义的事。”他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坚持,带着家人亲身去感受公益的力量。他们一同前往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学校和困难学生的家庭,组织参与助力高考护送考生等公益活动。当王金志家人看到那些被帮助过的人真诚的感谢时,内心的疑虑逐渐消散,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全力支持,甚至家人也拿出一部分工资收入来支持他的公益事业。

  如今,王金志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老大今年7岁了,一直跟着爸爸参与公益活动,成为了潍坊市最年轻的志愿者,像星火传递一样,将爱心传递着,公益事业也已经成为他们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助力高考

  在王金志组织参与的各项公益活动项目中,助力高考是王金志最为用心的一项。2020年夏天,高考考场外,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助力高考爱心服务站”。这个服务站的发起者,正是王金志。当时,他拨通了3位同学的电话,说道:“今年高考情况比较特殊,考生通过上网课学习参加高考,考生和家长压力比较大,咱们一起凑点钱,给学弟学妹们做点事加加油吧。”

  这几位从农村长大的年轻人,怀着同样的热忱,各自掏出5万元,经过了无数个日夜、通宵达旦的策划、设计,联系了众多的部门、朋友,他们用私家车拉着矿泉水、铅笔盒和应急药品等等,停在了校门口。“刚开始哪有什么团队啊,就我们几个穿着印有‘爱心送考’的衣服,见着学生和家长就主动问‘需不需要车免费护送’。”王金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他记得第一个被帮扶的考生是个残疾同学,女孩的父亲背着她跑得气喘吁吁,他见状赶紧把人扶上车。那一刻,他开车的速度比自己当年考驾照时还要慢,生怕有一丝颠簸。女孩下车时,往他手里塞了一颗水果糖,说道:“叔叔,等我考上大学,也要当志愿者。” 这颗糖,在他口袋里揣了一整天,一直到黏糊糊的,付出后被认可的见证,让他内心充满了喜悦,也成为了以后坚持公益的动力。

  从那以后,他发动更多的同学、同事、朋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大家利用周末时间筹备物资,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逐渐发展壮大,自发组建了“智慧城市高考爱心车队”。从自费采购物资,到吸引朋友捐赠,车队慢慢壮大到拥有500多辆车。每年高考前两个月,他办公室的日历上便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计划和需要帮助的考生信息:“奎文区张同学,下肢残疾,需要···”“潍城区李奶奶陪考,有高血压,需备···”他把自己的手机号设成24小时热线,手机里存着几百条考生家长发来的感谢短信,他一条也舍不得删。这些短信,是他公益路上的美好回忆,珍贵的勋章。

  ​ 在潍坊市委宣传部、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及民政局等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引领、培育、支持下,王金志的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他以“助力圆梦 更好潍坊”为主题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动,为他的公益之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潍坊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也积极参与支持,在每年高考期间投入大量警力,与助力高考爱心车队为考生保驾护航。他们一起为一些特殊情况的考生,如考前磕伤胳膊、考试期间崴脚、残疾坐轮椅拄拐的考生,打通绿色通道,形成一对一帮扶护航对象。

  2023年,那个送糖的女孩真的回来了,她穿着志愿者红马甲,在考点给考生发放矿泉水。女孩笑着对王金志说:“王叔,你看,我没食言吧?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来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们” 那一刻,王金志的眼眶湿润了,他想起这些年趴在服务站桌上吃的泡面、暴雨天泡皱的皮鞋、凌晨三点去拉物资的情景…… 所有的艰辛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感动与欣慰,他知道,一切都值了。

多维公益版图:让爱温暖城市每个角落

  除了助力高考,王金志的公益版图还涵盖了教育帮扶、儿童关怀、助老服务等多个领域。在教育帮扶方面,他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助力多名学子考入大学。他不仅提供持续的助学金,还给予这些学子成长关怀,为他们点亮了寒门求学路上的明灯。

 

  在儿童关怀领域,他连续多年定向资助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定期带队探访。每次去,他都会为孤残儿童送去生活物资,给予他们陪伴与关怀,用温暖填补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口。

 

  在助老服务板块,他每月组织志愿者走访孤寡老人社区,开展物资捐赠、家务整理、情感陪伴等服务,累计服务超千人次,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王金志牵头组建了“银发关爱”“学子护航”等多支专项志愿服务项目,累计组织500余名志愿者。他推动形成了“定期探访+节庆特护+应急响应”的服务模式,让公益活动走向规范化、长效化。

  为了激励志愿者持续参与,他带领团队创新推出“公益积分制”,志愿者根据参与活动的次数、献言献策等多方面进行评分,分为一星到五星。这一制度不仅激发了志愿者的积极性,相关经验还被纳入潍坊文明实践典型案例,成为城市公益的标杆。

从受助到助人:潍坊公益生态里的温暖接力

  在王金志的公益道路上,有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他资助过一个单亲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初中开始,一直到高中,再到孩子考上山东中医药大学。今年,这个孩子即将大学毕业,成绩十分优异。这个孩子也开始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弟学妹,觉得自己从学生时代走来,深知其中不易,便想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度过困境,当王金志看到受助者能够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时,他感到无比欣慰。

  在每年的助力高考活动中,志愿者们的付出同样令人动容。许多志愿者自己的孩子也在高考,却依然选择先护送其他家庭的高考孩子。他们每天早早起床,按照要求准时到达指定地点,认真服务着每一位考生和家长。有一位青年志愿者,在潍坊学院毕业的第一年就参与助力高考志愿服务活动,如今他已经结婚生子,但仍在坚持为这座城市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作为应届毕业生时,就想力所能及地帮助学弟学妹,为他们加油打气,让他们考上理想大学。因为这个初心,他坚持了6年,他的行为也影响了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带动他们一同加入了公益队伍。

  在助力高考期间,志愿者们的工作量和强度都很大。为了激励大家,王金志将志愿者划分成多个小组,合理分工。护送小组,一辆车配备一名驾驶员和一名副驾驶员专门护送一名考生;医疗小组,在助力高考服务站随时应对突发事故;救援小组,负责解决考生家长车辆轮胎没气、电瓶没电等问题;服务小组,在考场外的助力高考服务站为考生和家长发放矿泉水、减压食品、能量包、卫生医疗包等。高考为期四天,志愿者们分成四个小组,每天轮值,确保大家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服务中。同时,王金志提出“不求回报”的志愿服务准则,所有志愿者都心甘情愿地付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心志愿服务精神,为更好潍坊建设增光添彩。

  志愿者们的真情服务也打动了考生和家长们。有的家长看到志愿者每天起得那么早,提前将爱心车辆停到考生小区门口等候,知道志愿者来不及吃早饭,于是给志愿者带来了煮好的鸡蛋、牛奶。还有的家长下午给志愿者带来消暑水果香蕉、西瓜等。这些小小的举动,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得到了升华,志愿者与考生家长之间,因这份爱互相感动着。

  潍坊这座城市,还有更多的像王金志一样的志愿者,他们让这座城市更加有温暖。从 2010年王金志自己一边摸索一边带领团队做公益,到现在每年有500名以上的志愿者参与王金志组织的助力高考志愿活动,这背后离不开潍坊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和领导的引领与培育,也离不开940万潍坊人民的共同参与和传播。

  爱,在这座城市里汇聚,有了更强的凝聚力和更多的发光点。

 

数字赋能公益:创新打造“共好潍坊智慧公益小程序”

  在潍坊做公益这些年,王金志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想帮人,却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有的志愿者空有热情,却不知道哪里需要人手。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在今年牵头搞起了“更好潍坊智慧公益小程序”,想用数字化的办法,让公益服务更高效、更精准。

  这个小程序就像一个公益“大管家”。以前,潍坊的公益资源比较分散,现在通过小程序,可以实现打通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居民之间的信息“堵点”问题。比如独居老人遇到紧急情况,只需在小程序上点一下“一键求助”,附近的志愿者就能收到消息及时帮忙;困境儿童的“微心愿”也能直接发布在平台上,很快就会有爱心企业认领。而且,志愿者报名、签到、记录服务时长都能在线上完成,公益组织还能实时查看项目进展,不用像以前那样靠人工一遍遍核对,省下了不少功夫。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公益,小程序设计了不少适合普通人的活动。上班族午休时可以花几分钟参与线上政策宣传、公益答题;学生能通过完成志愿服务积累“公益学分”。这样一来,不管是年轻人、上班族,还是退休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公益方式。针对孤寡老人、困境儿童这些特殊群体,小程序还提供了定制化服务。给独居老人配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健康状况;为困境儿童开设线上公益课堂,既辅导功课又关心心理健康。

  通过平台,公益组织管理者能随时掌握全市公益活动的动态,志愿者分布在哪里、哪些地方需求多,一看数据就清清楚楚,制定政策、调配资源心里更有底。同时,它还推动了“五社联动”的数字化转型,社区、社工、志愿者、公益慈善资源和社会组织能在平台上高效协作。

  小程序上线后,潍坊的公益氛围越来越浓。“银发互助”项目里,身体好的低龄老人通过平台接单,去照顾高龄老人;“红领巾公益岗”吸引了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社区环保。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公益案例,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在保障弱势群体方面,小程序根据特殊群体的数据建立了动态档案,提供个性化帮扶。遇到老人摔倒、儿童走失这样的紧急情况,公安、医疗、社区等多方力量能通过小程序快速联动,最短时间解决问题。

  公益服务数字化必将助推潍坊志愿事业的发展。不少企业通过小程序认领乡村振兴、社区改造等公益项目,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提升了品牌形象。居民还能在小程序的 “公益议事厅” 里讨论充电桩安装、宠物管理这些社区事务,减少了线下矛盾。在疫情防控时,小程序迅速变身志愿者招募和物资对接平台,发挥了大作用。

时代回响:让公益成为文明传承的生命底色

  16年,5000多个日夜,王金志从青葱“小王”变成了“老王”。

  他的后备箱里永远备着铅笔、雨伞和急救包,手机通讯录里永远存着半个潍坊城的“闲事”。那些被他和他的志愿车队送过的考生,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当了老师,还有的像他一样,年年带着孩子来当志愿者。

  “其实我没做啥大事,就是把当年别人给我的温暖,再一点点传给更多人。”王金志说这话时,神情质朴而坚定。

  他用16年的沉默坚守,把自己活成了潍坊这座城市的“公益坐标”——没有聚光灯追逐,却在每一个需要帮扶的角落留下足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送考车上的一颗糖”“福利院孩子的笑脸”“孤寡老人紧握的双手”,书写着最鲜活的城市文明注脚。

  他是当之无愧的“更好潍坊代言人”,这份代言无关流量与光环,只关乎千万次俯身时的真诚,关乎把“陌生人的需求”刻进生命日程的执着。当他的公益车队从几辆车壮大到500余辆,当受助的女孩穿上红马甲接过接力棒,当智慧公益平台让爱有了数字化的翅膀,我们看见:一个人的16年,足以让“奉献”成为一座城的精神基因,让“互助”成为940万市民心照不宣的行动自觉。

  愿这束从银行职员办公桌前燃起的公益星火,能被更多人看见、接过、传递。因为每一个像王金志这样“把他人装在心里”的普通人,都是潍坊温暖底色的执笔人——当我们不再吝啬举手之劳,不再迟疑善意表达,这座城市的文明长卷,便会因千万个“代言人”的加入,绽放出更璀璨的光。(作者:胡文成)

本文来源:互联网责任编辑:海军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8002049号  技术支持: 国视云新媒体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管理团队 | 删稿指南 | 如何求助 | 管理条例 | 益记录者 | 律师顾问 | ↓新闻订阅

公益在线由益行智库信息科学研究院独家运营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9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