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师德失范行为 教师日常心理测试及干预亟有必要
据杭州余杭区教育局9月14日通报,“余杭区一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信息经核实,该事件发生于2024年5月底,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已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处理。公安机关对涉事教师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教育部门对涉事教师进行解聘。目前,该案已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中。 而根据网上综合信息,该教师涉嫌猥亵性侵学生。 令人不解的是,不论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警方都没有在第一时间通报此恶劣案件,而通报仅以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轻描淡写,未写清具体案件性质及涉事学校。 可谓社会的四大奇观:甩锅、互害、内卷、躺平。 纵观本学期开学仅半个月时间,媒体曝光的教育舆情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达数十起,包括教师猥亵性侵学生、教师节收取家长高档礼品及多地教育官员涉贪腐被查等。 我不理解也难以理解的是,在反腐高压事态下,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还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甚至屡禁不绝。 就余杭区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事件看,教师心理问题亟需重视并解决。 教育部早在2023年就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师德违规问题做到“零容忍”,印发《关于推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拟聘用教师在入职前查询《关于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见》《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规定的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和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已纳入教师资格限制库的丧失、撤销教师资格信息。 但这仅仅是基本制度上的准入原则,远远不够,要知道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非一项杜绝、一项入职前心理测试就能够解决教师师德失范行为。 为此,笔者建议要常态化将教师心理测试及日常心理辅导及干预作为重要工作的一项,对于有犯罪倾向和存在认知偏差的教师要查明原因与状态,从而确定治疗方向、方法。对于不适于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及时转岗甚至清除教师队伍。 要知道,未成年人,特别是自我保护能力差的儿童,一旦被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侵害,给予他本人带来的痛苦影响可能是一生,对于一个家庭也是毁灭性的,对于社会负面影响评价更是难以估量,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于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很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人际交往不适应、抑郁和焦虑等,中学老师甚至出现多睡眠问题、强迫问题、抑郁、焦虑、偏执问题、敌对问题、躯体化问题并不向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求助,而是任其病态的思维想法及行为扩散。 “1998年至2020年间,整体上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缓慢上升特点。”一项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半数以上的一线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而近些年来,教师焦虑、抑郁、失眠、自杀、暴力管教学生等事件也常见诸报端。 教师目前已经成为心理疾患高发人群之一。 造成教师心理问题严重的原因有社会对教师的整体期望较高、过度内卷的教育竞争观念下,家长对老师的过分要求、超负荷的工作量、不当的奖惩机制等。 当大量面临心理危机,甚至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的老师充斥着我们的校园,我们怎么指望他们能以“善意”、“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又怎么指望学生的心理能够变得健康? 事实上,如果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恐怕很难真正获得解决。而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进行改善,那么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很难得到改善。 所以,杜绝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要从根本上找原因,从心理上找答案,如此才有望找到解决的办法,达到身正为范,真正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施与教育事业。 本文来源:公益在线责任编辑: |
最新内容
- 守护童心·智慧成长:创新公益项目多维筑牢儿童安全防线
- 远景学院师生走进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开展音乐治疗特色课堂
- 青春接力传薪火,实践深耕育新苗
- 杭师大 “针语纾痛” 团队走进三甲医院:聆听患者声音,传播电针知识
- “阳光相伴,奋进不止”活动
- 山东理工大学向日葵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儒师教育开展英语支教活动
- 吉首大学“罗盛教”志愿服务队:解读矮寨文旅密码,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 “毅行永和”实践团:数智非遗润童心 访民宣传助振兴
- 小红花社会实践队赴双港镇中心学校调研纪实
- 退休欢送寄深情 暑期部署明方向——兴山县高桥乡2025年春季教育工作圆满收官
- 凯德希望基金:以善筑梦让希望生长,织就希望之光
- ZF LIFETEC亚太举办儿童道路安全培训暨暑假班开班仪式
- 凝聚青春力量 共赴榜样新程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举办2025年度盛典
- 助力大学生就业 高途公益基金会携手中山大学推出“青云梯”大学生就业公益计划
- 城市生存挑战 盘锦弘毅中学7年级学生综评“飒”“飒”“飒”
- 兴山县高桥乡开展校园安全卫生检查 筑牢暑期安全防线
- 普华永道残健融合开放日,点亮残障大学生的职场启航灯
- 用爱持续浇灌边疆教育,2025红顶公益走进新疆齐格尔台小学